您的位置: 首页 >基层科协>广州>越秀区>详细内容

广州市越秀区科协联合举办“社区生态小先锋·探索自然精灵的家”之VR蚁穴探险活动

2025-08-01 来源:广州市科协 【字体:
阅读:

7月25日,“公园里的四季”城市公园生态环境教育与环境感知科普特色课程——“社区生态小先锋・探索自然精灵的家”第二场活动在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举行。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协主办,越秀区科协协办,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承办,越秀区洪桥街道办事处、越秀区洪桥街道科学技术协会、恒信东方儿童(广州)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、广州市巾帼科技志愿服务队支持。活动吸引了30名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。

图片1

这场活动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土壤之下的“动物世界”,并引入了VR虚拟现实技术,让孩子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。课程主讲老师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许哲瑶老师通过图片、视频,向孩子们介绍了土壤中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“土壤生态工程师”蚯蚓和蚂蚁的生活习性、对环境(如土壤温湿度)的要求,以及它们疏松土壤、分解有机物、促进植物生长的巨大生态价值。许老师还传授了土壤参数检测仪的使用方法,让孩子们对“科学观察”有了直观认识。

紧接着,一场别开生面的VR“蚂蚁王国大冒险”拉开帷幕,孩子们戴上VR设备,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,瞬间“变身”成与蚂蚁一般大小的“探险者”。跟随数字向导,勇敢地钻入土壤深处,探索由蚂蚁精心建造的、错综复杂的“地下城堡”。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,惊叹于蚁穴宏伟的通道结构、繁忙的运输线、储存食物的“粮仓”以及照顾幼虫的“育婴室”。他们仿佛能感受到土壤的颗粒感和地下的潮湿气息,以蚂蚁的第一视角观察这个神秘王国,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蚂蚁的生存智慧。探险过程中穿插了精心设计的互动科普游戏。孩子们需要辨认不同工种的蚂蚁(如工蚁、兵蚁),了解它们的分工协作;模拟蚂蚁搬运食物,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;甚至要应对虚拟环境中设定的“小挑战”(如避开天敌、修复通道),在趣味互动中深化了对蚂蚁社会结构、行为习性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理解。这场VR探险,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,更将抽象的土壤生态知识转化为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,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微观生命的伟大与土壤世界的奇妙。

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,“蚯蚓塔建造师”的挑战正式开启。在许老师的指导下,孩子们分组使用土壤检测仪,实测三眼井社区儿童友好公园各块绿地的土壤温度和湿度,收集一手数据。基于测量结果和对蚯蚓习性的了解,孩子们展开了深入、热烈的讨论,共同为蚯蚓塔选址发表自己的见解:“这里湿度刚好,蚯蚓肯定喜欢!”“阳光不会直射,温度应该很适宜”……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选址理由。最终,经过科学分析和民主决策,选定了两处最适宜蚯蚓安家的位置。选址确定后,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协助下,孩子们分工合作,学习并实践蚯蚓塔的组装与搭建。他们亲手将一节节管道连接、固定,埋入土壤,并做好标记,认真记录下选址的理由和建造过程。当两个崭新的蚯蚓塔稳稳地矗立在社区绿地中时,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就感和责任感。这不仅仅是一次手工劳动,更是一次将生态知识转化为实际保护行动的成功实践。两场活动下来,他们不仅认识了社区里的植物朋友,更读懂了土壤与生物之间的 “共生密码”。

这场“社区生态小先锋”暑期夏令营,是“科普助力‘百千万工程’”在基层落地的生动缩影。它以城市公园和社区绿地为天然课堂,以身边常见的动植物为鲜活教材,用知识讲解 + 动手实践 + 科技体验的方式,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绿色科学梦,让生态保护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。

活动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生态环境科学素养、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,更培养了他们对社区、对自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。孩子们亲手挂上的植物标牌、建造的蚯蚓塔,成为社区生态微治理的可见成果,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。这种扎根社区、形式新颖、参与感强的科普活动,正是打通科普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赋能“百千万工程”,建设美丽宜居城乡的有效路径。它为更多城市社区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“越秀样本”,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、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贡献了科普力量。

分享到:
×

用户登录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