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市惠阳区举办“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习”科普讲座
当生成式AI从科技新闻走进日常学习,你是否好奇它如何像“私人助教”般定制习题?又怎样帮老师把抽象知识变成直观动画?9月27日,在惠州市惠阳区首届全国科普月活动的热潮中,惠州市惠阳区第一中学高中部成德堂报告厅里,一场名为“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习”的科普讲座,为师生们揭开了生成式AI的神秘面纱。

本次讲座由惠州市惠阳区科协与惠阳一中高中部联合主办,该校广东省第四届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、惠阳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邓鸠洲老师担任主讲人。不同于传统科普的单向输出,邓老师以“基础—历程—应用—未来”为脉络,用通俗语言拆解复杂技术,让前沿AI知识变得触手可及。
讲座开篇,邓老师从生成式AI的“思考逻辑”切入,用生活化的类比解释核心算法:如果把AI比作学生,算法就是它的“学习方法”,技术框架则是“学习工具”,正是这两者的配合,让机器能像人一样“创造”内容。他通过简单案例,让同学们理解AI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学习规律,进而生成文本、图像、习题等多样化内容,打破了大家对“AI=复杂代码”的刻板印象。
在回溯生成式AI的发展历程时,邓老师用“从蹒跚学步到快速奔跑”形容其进化:早期模型只能完成简单的文本续写,而如今的大模型已能精准理解学习需求,甚至辅助科研。“这就像从黑白电视到智能影院的跨越,技术的每一步突破,都在为学习场景带来新可能。”生动的比喻让在场同学直观感受到科技发展的速度。
最受师生关注的,当属教育应用板块。邓老师通过具体场景展示AI的“学习赋能功能”:针对学生,AI可根据错题本分析学情,生成个性化习题,避免“盲目刷题”;面向教师,AI能制作动态动画、模拟物理化学实验,让抽象的公式、复杂的反应过程“活”起来;对于科研学习,AI还能快速梳理文献、生成数据分析报告,帮研究者节省大量时间。
讲座尾声,邓老师还展望了生成式AI与VR/AR技术融合的未来图景:未来的课堂可能没有固定黑板,戴上VR设备,AI就能带你走进“细胞内部”、“置身”历史现场,构建更沉浸的学习生态。同时他也提醒同学们,技术是工具更是动力,唯有提升自主学习能力,才能在AI时代掌握主动权。
除了专业的技术讲解,讲座还融入了鲜活的成长分享。惠阳一中高中部张轶翔同学结合自身科技创新经历,讲述如何从生活中的小疑问出发,探索发明的乐趣;郭影强老师则从教育者视角出发,鼓励同学们“拥抱AI但不依赖 AI,用好奇心驱动学习,在技术变革中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”。
此次科普讲座,不仅让师生们掌握了生成式AI的核心知识,更搭建了“科技与学习”的连接桥梁。这场讲座以创新的内容形式,让前沿科技不再遥远,也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探索未来学习的新窗口,在AI赋能的时代,学习可以更高效、更有趣、更具无限可能。

用户登录